人脸识别技术推广受信息泄露困扰-成都创新互联网站建设

关于创新互联

多方位宣传企业产品与服务 突出企业形象

公司简介 公司的服务 荣誉资质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人脸识别技术推广受信息泄露困扰

在“风口”,更在“刀尖”——最近一年,或许没有哪一项新技术比人脸识别更配得上“毁誉参半”这个词。

为南岗等地区用户提供了全套网页设计制作服务,及南岗网站建设行业解决方案。主营业务为成都做网站、网站建设、外贸营销网站建设、南岗网站设计,以传统方式定制建设网站,并提供域名空间备案等一条龙服务,秉承以专业、用心的态度为用户提供真诚的服务。我们深信只要达到每一位用户的要求,就会得到认可,从而选择与我们长期合作。这样,我们也可以走得更远!

随着央视2021年“3·15”晚会曝光了多家门店利用摄像头获取人脸信息的案例,人脸识别技术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是“利器”,还是“凶器”?《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作为前沿科技,人脸识别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安防、支付转账等领域,呈现加速落地趋势。然而去年以来,国内外抵制人脸识别的现象愈发突出,由于信息泄露风险大、安全漏洞难消除等问题,人脸识别的落地应用正面临重重阻力。

人脸识别技术遭遇“全球抵制”

今年初,福州市仓山区某小区发出公告称,小区已全面启用人脸识别门禁,原有门禁卡将失效,业主需在一个名为“亲邻科技”的小程序上,录入个人人脸、身份证、姓名等信息,采用人脸识别后,业主可以实现“无接触”进出小区。

然而部分居民却对此提出异议,“大担心是个人隐私泄露,人脸生物信息同时捆绑了身份证、家庭住址等,一旦商业公司保管不善,后果不堪设想。”这并非个例,据了解,今年以来,北京、江苏等地均出现业主联合抵制小区人脸识别门禁的现象。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人脸识别被广泛应用于小区门禁、支付转账、实名登记、解锁解密、公司考勤等场景,部分地区甚至连垃圾桶和厕纸供应机都需要使用人脸验证。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超过1万家人脸识别相关企业,2019年新增企业2110家,同比增长36%。权威报告显示,中国是人脸识别设备大的消费区域,预计2023年占全球比例将达到44.59%。

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脸识别不可谓“无用”。例如在安防领域,新技术可有效防范犯罪分子的身份欺诈,同时帮助寻找失踪儿童等;而在互联网领域,刷脸支付等为优化用户体验提供新的想象空间。

然而,一面攻城略地的同时,人脸识别也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去年,济南一名购房者为避免被人脸识别系统判定为“熟客”导致多花钱,甚至无奈戴上头盔看房——为防止人脸信息泄露,多地均已出现类似“墨镜遮面”“口罩挡脸”的场景。

针对人脸识别技术引发的不满,天津市于今年1月1日起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浙江、江苏、天津、北京等地均出台政策,限制人脸识别在物业管理、售楼处等领域的应用。

而在海外,抵制的声浪同样不小。美国已有多个州市颁布禁令,禁止执法部门、政府机构使用人脸识别和监控技术。去年初,欧盟还草拟了一项计划,未来3到5年内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新技术发展尚存三大隐忧

处在“风口”中的人脸识别技术,为何被频频推上“浪尖”?记者发现,与指纹识别等技术相比,人脸识别可实现无接触访问,在当前疫情防控背景下,更加安全高效,然而新技术当前遭遇的落地困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发展仍存缺陷,难以打消公众疑虑。

滥用趋势明显,信息泄密风险大。近年来,人脸成为不少App和小程序过度索取的生物信息。以网游陪玩为例,用户想注册接单,就必须在App中录入人脸,而在一些高校和租房类App上,人脸信息已经成为注册的第一道门槛。

在线下,人脸识别被滥用的现象更为普遍。2019年,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曾在北京多个商场调查发现,不少商场都装有人脸识别系统,并对顾客进行刷脸,跟踪记录消费轨迹,但没一家商场告知顾客并征得同意。

“许多企业并没有有效的安防措施,随意采集人脸信息很难保证数据安全。”中国电信福建公司高级工程师曹曦说,目前国内在人脸识别核心算法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极少,市场上人脸识别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安全防护技术不统一,因系统安全漏洞造成个人影像数据泄露的事件频有发生。

记者发现,一些小型商业公司甚至会将人脸信息以0.5元一份的价格主动出售。今年2月,公安部发布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窃取、贩卖人脸数据案件2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0名。

“与此同时,不同于密码等信息,人脸属于个人生物信息,无法更改,一旦泄露将对个人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他说。

技术发展不成熟,安全漏洞难消除。记者发现,近年来,“攻破人脸识别技术”的案例屡有出现。去年,国内警方破获的两起盗用公民个人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均用“AI换脸技术”非法获取公民照片进行一定预处理,再通过“照片活化”软件生成动态视频,成功骗过人脸核验机制,从而实施犯罪。

“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尚未成熟,仍不足以防止伪造数据进行认证。不法分子容易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某些安全漏洞,对身份识别系统发动攻击非法登入账户。”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任奎说。

技术专家分析,一方面,基于模板匹配、几何特征等传统算法的人脸识别技术,由于其特征提取方法由人工设计,导致其在识别上存在重大缺陷,另一方面,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环境复杂多变的现实应用中同样存在较大误判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金融、安防以及考勤门禁是人脸识别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一旦发生误判系统被攻破,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新技术过早沦为“商业杀熟”工具。据报道,去年以来,已有多家售楼处承认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主要用于识别购房的消费者是否是首次看房、是由第三方中介还是售楼处销售首次完成接待等。根据类型的不同,房企提供不同的折扣力度,差价可达到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换而言之,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受到了“价格歧视”。

“大数据杀熟”早已不是秘密。新用户粘性低,对价格敏感,相比之下,老用户认可度高,为了留住新客,互联网企业对老用户“开刀”的套路屡见不鲜。然而人脸识别的应用,不仅让信息获取更加高效,也将“杀熟”场景从线上延伸到线下,进一步损害消费者权益。

完善防伪技术加强人脸信息采集主体监管

毋庸置疑,随着技术变革和应用需求不断提升,人脸识别的应用将有广阔空间,但其所遭遇的困境,也一定程度反映新技术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是以技术突破为驱动,提升防伪技术。曹曦认为,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尚存安全漏洞,应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出发,进行技术攻关。硬件方面重点研发高精度光学镜头、半导体成像器件等产品,为人脸识别技术落地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软件方面,重点研究深度学习网络框架等,提高防伪技术。

二是加强对人脸信息采集主体的监管。“对于一些高信任的服务提供商,在技术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是完全可以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例如政府单位;但是对于一些低信任度的服务提供商,应当要求他们在提供人脸识别服务的同时,应当提供其他的认证方式,例如密码认证。”任奎建议。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马进接受采访时曾建议,应明确人脸采集使用场景并颁发采集许可证。相关部门应出台人脸采集使用场景的限制性规定,并根据该规定就特定场所人脸采集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场所所属企业的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与场所颁发许可证。取得许可证后,企业方可在规定的场景下进行人脸采集。

三是完善人脸识别应用相关法律法规。福建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涂崇禹律师建议,应在现有一般性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健全和完善细化自然人生物识别信息采集、使用、保管及相关设备设计、生产、销售制度规范,探索建立规范采集流程、保障被采集对象知情权和消费者合理选择权的市场准入与监督机制,适当限制人脸识别技术具体应用场景、采集深度与数据合理保存期,推进人脸数据相关立法,逐步确立个人信息(共同)控制权、删除权等信息基本权利。


当前名称:人脸识别技术推广受信息泄露困扰
网站链接:http://kswsj.cn/article/chiijo.html

其他资讯